帛书《道德经》第一章 详细解读 学习圣贤智慧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译文:关于规律,具体的某种规律不是恒常不变的规律。关于定义,具体的某种定义不是恒常不变的定义。

无法具体定义,无形变化的气,那是万物内在本质的开始。可以具体定义,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那是万物外在形态的母体。所以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可以了解万物内在微妙的变化。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所体现的具体形态。

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出自同一根源。不同的名字,说的是同一事物。万物深远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本质,那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详细解读:

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表示规则、规律等意思,在书中“道”主要是指产生一切,运行一切,超越一切,虚无变化,无法具体定义的一种存在。“可”表示具体的、相对的,“可道”表示具体的某种规律。“恒”表示全面的、恒常不变的,“恒道”表示恒常不变的规律。“可道”是局部的、相对的,“恒道”是全面的、恒常不变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的意思表示:关于规律,具体的某种规律不是恒常不变的规律。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表示定义、性质、概念等意思。“可名”表示具体的某种定义,“恒名”表示恒常不变的定义。“可名”是局部的、相对的,“恒名”是全面的、恒常不变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的意思表示:关于定义,具体的某种定义不是恒常不变的定义。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两句主要讲述具体的某种规律、某种定义不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恒常不变的定义,所以我们要全面地认知事物,不要执着具体的某种规律,某种定义。

二、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1、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表示无形变化的,“無”字与“舞”字同源,表示运动变化的状态。“无名”表示无法具体定义,这里指无形变化的气,用现代的词语可以理解为能量的意思。“物”表示从一个整体分解出来的不同的个体,“万物”就是指众多个体。“始”源于“台”字,“台”表示胚胎的雏形,表示事物从无形发展成有形的阶段,“台”字衍生“始”、“胎”等字。

“无名,万物之始也。”这句的意思表示:无法具体定义,无形变化的气,那是万物内在本质的开始。

2、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表示有形的、具体的。“有名”表示可以具体定义,这里指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

“有名,万物之母也。”这句的意思表示:可以具体定义,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那是万物外在形态的母体。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两句主要讲述万物由内在无形变化的气和外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所组成。无形变化的气才是万物内在的本质,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只是万物外在的形态。无形变化的气无所局限,不断变化,不停留在某种规律,某种定义上,对应“恒道”、“恒名”。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局限于某种状态,相对不变,停留在某种规律,某种定义上,对应“可道”、“可名”。

3、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表示一直,表示程度。“欲”表示偏向、偏好等意思,“无欲”表示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无所执着。“观”表示观察、了解。“眇”表示眼睛等感官难以觉察的内在微妙的变化。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这句的意思表示:所以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可以了解万物内在微妙的变化。

4、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有欲”表示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有所执着。“噭”表示外在具体的体现。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句的意思表示: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所体现的具体形态。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两句主要讲述我们要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才能了解万物内在微妙的变化。如果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的某种形态。其中“无欲”对应“恒道”、“恒名”,无所偏好才能全面地认知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欲”对应“可道”、“可名”,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的某种形态。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四句主要讲述无形变化的气才是万物内在的本质,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只是万物外在的形态。所以我们要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才能全面地认知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的某种形态。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两句讲述事物包含着内外有无两种存在状态,“无名”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有名”是事物外在的形态。“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两句则讲述由事物不同的存在状态而形成不同的思想认知,由“无名”形成“无欲”这种认知,由“有名”形成“有欲”这种认知。

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1、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两者”表示无形的气和有形的物质,“两者同出”表示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出自同一根源。“异名同谓”表示不同的名字,说的是同一事物,都是同一事物的体现。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句的意思表示: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出自同一根源。不同的名字,说的是同一事物。

2、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玄”表示深入、深远,“玄之有玄”表示万物深远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本质。“门”表示根源,“众眇之门”表示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这句的意思表示:万物深远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本质,那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这两句主要讲述万物深远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本质,它就是道,道才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由道所产生。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道的体现,它们以不同的层次体现道。无形变化的气全面灵动地体现道内在的变化,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局部僵硬地体现道外在的变化。

总结:这章主要讲述具体的某种规律、某种定义不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恒常不变的定义,所以我们要全面地认知事物,不要执着具体的某种规律,某种定义。无形变化的气才是万物内在的本质,有形相对不变的物质只是万物外在的形态。所以我们要处在无形变化的状态中,无所偏好,才能全面地认知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处在有形相对不变的状态中,有所偏好,只能了解万物外在的某种形态。无论是无形的气还是有形的物质都由道所产生,它们都是道的体现,道才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源。

原创文章,作者:道门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ishan.cn/2087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5日 12:25
下一篇 2009年1月23日 12:26

相关推荐

  • 敬天法祖道之始,爱国重道教之本。

    敬天法祖道之始,爱国重道教之本。敬畏天地以至于不泯,乃至于开智慧;感恩先贤以至于不忘,乃至于有廉耻。国家为先以至于有道,乃至于明道德;探寻大道以至于有为,乃至于循礼仪。炎黄开华夏,…

    2019年5月28日
    467
  • 全真教历任掌门

    回首重阳祖师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全真道沐风栉雨,与世浮沉,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全真道的历代宗师们,更是屹立潮头,执掌着全真道教发展的方向。从王重阳弃家修道,焚庵东行,投…

    2021年1月23日
    352
  • 教理教义之分别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

    2020年7月9日
    399
  • 如果你不善于交际应酬、性格极度内向,建议你从事这四种工作

    Susan Cain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这个世界上,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内向者,还有一个是双相性格。 很多人对此不太理解,心理学上认为,内向和外向是性格的两…

    2022年10月8日
    163
  • 讲武全书兵占

    此《讲武全书兵占》不著撰人。全书共二十七卷,包含:天文枢要、天文主管、玉历祥异赋、测天赋、天象篇、玉历通政经、太白阴经、焦氏易林、灵棋经、神光经、神易数、奇门遁甲、开云观月经、大六…

    2022年10月16日
    521
  • 廿四式长生图

    炼气是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廿四式长生图》是一本道教修养气炼功夫的书。这是清末的一个手钞本,作者不详。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

    2022年10月16日
    141
  •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经名: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一卷。作者不徉。底本出处:明《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独坐,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牯,牙齿相…

    2022年10月11日
    167
  • 第六届中国道教名山联盟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齐鲁网青岛9月21日讯昨天,2019年9月20日,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主办,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道教名山联盟工作会议、中国风景名胜区协…

    2019年9月23日
    320
  • [E0073]三才发秘

    此《三才发秘》清陈雯撰。此书包含星卦、命理、风水等内容,分天部2卷(天部原理、天部选择),地部3卷(地理理气、地部形法、地部阳宅),人部4卷(人部禄命、人部五星、人部河洛、人部皇极…

    2012年4月19日
    388
  • 试述道学典籍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之处

    ¤ 袁宗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来设计,对此,道学典籍中也有着深刻而鲜明的阐述,分别解读如下:1.道学典籍中与国家层面相契合的阐述。富强:“知足者富,强…

    2019年10月11日
    543
联系我们

最新联系方式

邮箱:info@daomen.net

微信:coldtool

电话:13909185601

QQ:9752390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